【名师解读】2025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2025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素养立意,精选文质兼美的语料,创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设计关注思维发展的任务,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彰显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全面考查考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一、以德铸魂,深化育人功能
试题以“青春·追光”为主题,材料紧贴时代脉搏,体现社会热点话题,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目标,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借助情境模拟、文本深度解读、价值导向,促进文化自信与道德修养的双重提升。如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鬼子来了》中老班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歌鉴赏《满江红》中秋瑾的英雄襟怀以及文言文素材传主霍去病爱国忠诚、勇敢无畏的精神,是学生至真的追求。名著阅读从《红岩》《可爱的中国》中选取一个或两个人物,完成清明祭扫誓词,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先烈的缅怀,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引领学生至善的精神成长。再如积累与运用部分选材,紧扣时代主旋律,作文提示语中“15岁,这样的你,其实很美”,均体现积极乐观、昂扬向上、开放包容的至美精神。
二、以思启智,聚焦思维进阶
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批判性阅读、逻辑推理以及问题探究等多元学习任务,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学生需对多则材料及调查统计表进行细致辨析,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的关系。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数量减少到四个,分别从情节梳理、内容理解、叙事技巧、个性探究等方面,强化思维过程的可视化考查,关注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与深刻性。文言文《史记·霍将军列传》材料虽来自课外,但考查内容源于课内。考查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给定知识支架和思维方法,对比课内课外知识的异同,激发创造性思维,进而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三、以行赋能,践行社会参与
试题依托“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提升语言表达、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语文学习向社会生活延伸,培养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有利于整体测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如第21题,创设了日常生活情境,围绕“外出”“归来”“田垄间”“厨房里”“遇亲”“待友”“为外国游客送上热情的问候”等真实情境,要求学生从校园之外的生活中,收集自己“美”的证据。作文题中引用了英语的常用交际用语,体现了跨学科情境命题的特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在与历史资料的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第8题创设了文学体验情境,以课内文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语句为探究材料,结合材料归纳概括邓稼先作为中国脊梁的事例。通过链接生活与文本,让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任务中,实现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真正达成“学以致用”的育人目标,使语文学习成为滋养生命成长、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力量。
四、以文载道,锤炼语言素养
试题依据新课标“语言运用”核心素养要求,创设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感的写作情境,从文学创作到思辨性表达,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中锤炼语言的表达力与感染力。第21题,在提示语的引导下,要求学生从校外生活中,“收集‘自己’美的证据”,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作文题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让不同经历和认知层次的考生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说。在“人人有话可写”的前提下,鼓励考生多元立意,写出自己对“美”的独特体验,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呼应了“双新”背景下的学生日常写作经历,体现了教考一致。
试卷围绕“素养”这一核心,以“育人”为线索,精心构建了一个既反映时代特色又蕴含深刻思想的测评框架。从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到思维训练中锻造理性精神;从社会实践中培育责任担当,到文字表达中彰显生命体悟,试卷始终以语文为载体,让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落地生根。这种“考教融合”的命题导向,既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育人坐标,也让每位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对语言魅力、思维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深度叩问。当笔墨落于卷末,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检阅,更是一次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成长——这或许正是语文教育最动人的力量,也是试卷留给教育者与学习者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