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读】2025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2025年07月16日 09:07:29 来源:武老师·中考云备考研究院

       2025年江西省学考语文试题,严格遵循2022年版新课标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自信”为主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时代精神融入试题,形成“立足核心素养·聚焦文化传承·强化思维创新”的命题特色。今年的学考语文试卷旨在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并引导日常教学的方向,今年中考语文的试题特点会成为2026年学考复习乃至日常教学的重要参照。试卷在延续以往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运用,在内容设置、题型设计以及难易程度上稳中有变,力求在试题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置上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试题变化既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2025年江西省学考试卷分为五大板块,共26个小题,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个小题,试题总字数和去年相当,都是8000字左右。

       各板块分值、题量分布情况及明显变化如表中所示:

企业微信截图_17524578111455

一、试卷选材特点

       1.紧扣时代脉搏:如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选取了关于中国航天发展的内容,展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现代文阅读中的《青年的模样,是时代的镜像》,通过描述当代青年在不同领域的奋斗事迹,如机器人研发团队成员、体育健儿、普通劳动者等,反映了青年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2.富有文化底蕴:古代诗文阅读部分选取了范成大的词作《浣溪沙・江村道中》、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片段以及经典古诗文名句默写,涵盖了诗词、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底蕴,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君子如莲》这篇散文则围绕周敦颐展开,通过对周敦颐的生平事迹、品格精神以及其作品所体现的价值观的描述,深入挖掘了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3.贴近学生生活:现代文阅读选材选取机器人研发、鸟类习性等科普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通年轻人的奋斗故事,如外卖骑手、程序员、新农人等,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与语文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写作以《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为题,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等如何能够代表中国形象,体现了对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关注,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4.体现学科融合:试卷体现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介绍了鸟类的相关知识,如军舰鸟的生活习性、飞行能力以及鸟类的筑巢类型等,体现了语文与生物学科的融合。这种选材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二、试题设置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题目,如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辨析、病句修改等,都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些题目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基本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例如,第1题考查“转”字的读音和“布”字的写法,第3题考查“应和”与“答应”的词语辨析,都是常用字词。

       2.阅读能力考查全面:阅读部分的题目涵盖了理解、分析、概括、鉴赏、整本书阅读等多种阅读能力的考查。古诗词阅读对景与情的关注,文言文阅读拾取断句这一古文特有题型与高考接轨,议论文阅读《青年的模样,是时代的镜像》考查把握文章观点以及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多则文本的信息归纳、概括、推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内容理解、形象鉴赏和主旨把握,名著阅读对不同名著的关联聚合等,体现了不同文本对于文本特征的把握以及不同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的具体落实。

       3.体现核心素养导向:题目设置关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如在文学作品阅读中,通过对周敦颐形象的分析、对《爱莲说》和《拙赋》价值观的探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高尚品格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同时,在一些题目中还渗透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如第5题的句子排序题,需要学生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排序,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强调知识迁移运用:题目设置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如名著阅读部分,让学生仿照示例,概述某个事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要求学生在熟悉名著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分析事件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准确的表达,这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写作部分以“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为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所体现的创造精神和个人价值,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将阅读材料中的思想观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创新表达能力。

       5.关注个体之间差异:试卷中的题目在难度设置上有一定的梯度,能够有效检测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体现终结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效度和区分度。基础题如字音字形、名句默写等,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分;而阅读和写作部分的一些题目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例如,写作题目《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角度,从不同层面进行写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试卷新亮点与新变化

       2025年江西省学考语文试卷在题目设置上有一定的创新,出现一些往年学考中没有出现的新题型,题型与高考接轨痕迹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阅读部分,试题展现出明显的反套路特征,此次考试的阅读题完全突破了平时所学的答题模板,“阅读题没有那种特别套路的东西,完全是反套路的,就看你能不能读懂文章”,这种出题方式,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真实理解能力,而不是对套路化答题技巧的运用。2025年江西省学考语文试卷注重阅读能力与素养的考查,简单依靠“套路”进行操作的题目大量减少,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

1)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第6题:

企业微信截图_17524580481007

       新亮点:这道题以新图书馆 “万卷楼” 建成需撰文记载其建设情况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古代文体“记”“书”“说”“传”的了解,这种将语文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命题形式,既新颖又贴近生活,能够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2)文言文阅读第9题:

企业微信截图_17524582016136

       新亮点:2020年之前10年,江西省中考文言文阅读曾有划分句子朗读节奏题的考查,2021—2024取消了划分句子朗读节奏题,2025年“升级版”的断句题悄然出现在试卷中,但熟悉高考题的考生定不会陌生。断句题考查文言语法与语义理解的双重能力。

3)文言文阅读第12题:

企业微信截图_17524585742734

       新亮点:题目要求从 “雨中山果落” 的下联选项中,选出符合欧阳修“语新而属对新切” 及沈括 “上下句不只是一意”的答案。这道题双向考查语文知识的理解。欧阳修强调“语新”(词语新颖)与“属对新切”(对仗工整贴切),如“雨中”对“灯下”(环境、词性相对,“雨”“灯” 皆为具体物象),“山果落” 对“草虫鸣”(主谓结构对仗,“落”“鸣” 动作呼应),词性、结构、平仄均符合对仗要求。沈括反对“上下句只是一意”,要求上下句意境互补。原句 “雨中山果落”属室外环境中的纯自然景象,静中有动,下联 “灯下草虫鸣” 则转向室内有人事活动的场景,动中有静,符合“意别”原则。

4)现代文阅读第15题:

111

       新亮点:题目围绕“青春”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展开,青春是学生正在经历并将继续经历的重要人生阶段,“青春有无限的可能,青春也有诸多的不易”这一表述精准概括了青春的两面性,极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习经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收获的喜悦等,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使答题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而是成为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真实表达,有效避免了学生因对话题陌生而无话可说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现代文阅读第18题:

222

       新亮点:这道题让学生以“睡在风暴上的军舰鸟”为题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这种题目形式既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说明性文体的掌握程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综合性。

6)现代文阅读第19题:

333444

       新亮点:这是一道跨材料信息整合题,分为两小问,分别要求从他人评价(黄庭坚、潘兴嗣的文字)和周敦颐自身作品(《爱莲说》《拙赋》)中提炼人物形象与价值观。突破单一文本信息提取模式,考查学生从不同类型材料(他人评价 vs 自我表达)中整合信息的能力,体现 “知人论世” 的阅读思维。例如第一问需结合黄庭坚“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的评语与潘兴嗣记载的“奉养至廉”细节,归纳周敦颐的品格,考查细节筛选与抽象概括的双重能力。

7)现代文阅读第20题:

555

       新亮点:这道题是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的双向考查,跳出传统“内容理解”范畴,将古代文化现象(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对接,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的思考。学生答题需从文本中“立书院以教授”“期待走出中正仁义的君子”等表述,延伸至书院对儒家思想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当代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启示,体现“以古鉴今”的命题导向。

8)现代文阅读第21题:

666

       新亮点:这道题要求概括文章整体写作意图,需从周敦颐形象塑造、君子精神阐释、文化传承等层面综合作答,避免碎片化设问,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散文“言志”的特点,理解作者通过“莲”的意象传递君子品格的深层目的,考查整体感知与主旨提炼能力。

9)现代文阅读第22题:

777

       新亮点:题目要求列出“可借鉴的写作要点”,需从文本结构、表现手法(如引用、象征)、人物刻画技巧等方面作答。这道题将阅读与写作直接挂钩,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技法的迁移能力。例如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突出人物的品格和精神;文中通过“莲”的象征、多源史料引用(文献、铭文、赋作)来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合理的想象刻画人物形象。此类写法可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经验,体现“读写结合”的命题理念。

10)写作命题富有启发性:

888

       作文题目“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都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如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学习传统手艺、帮助他人等,将这些经历与“中国名片”的主题相结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体现了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新亮点:命题强调了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国家的“活标签”,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中国形象,突出了个人的价值和作用。这让学生认识到,无需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好自己,在点点滴滴的努力中倾注真情,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提升本领,就能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