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湖南省卷中考语文试题变化及解读

2025年09月02日 09:09:27 来源:武老师·中考云备考研究院

趋势1:强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025湖南积累与运用概览

活动主题:诗画潇湘,大美湖南

活动

情境

任务

考查内容

【走进湖湘山水】

小潇草拟了一段湖湘山水文字,在组内朗读交流

任务1:修改错别字,纠正读音

字音字形

任务2:根据语境意思替换成语

词语理解

任务3:语意连贯排序

逻辑思维

【感受湖湘文化】

小湘同学设计的四块“湖湘文化”展板

任务4:针对有语病的提出修改意见

语病修改

小语提供给了一张图片

任务5:围绕“湖湘文化与科技融合”写一段宣传语

图文转化、语言表达

三位同学关于湖湘文化精神的讨论

任务6:用古诗文补全对话

古诗文的积累、理解与运用

2024湖南积累与运用概览

活动主题:江山多娇,志存高远

活动

情境

任务

运用的语文知识、能力、素养

【山河揽胜】

阅读语段,完成1~3题

给加点字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

字音字形

选符合语境的叠词

词语理解

选择修改意见正确项

语病修改

【科技探新】

阅读材料,完成4~5题
5题:如果作为记者采访有关专家

理解与推断正确项

文意理解辨析

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

设计采访问题

【诗文咏志】

——

补写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的积累、理解与运用

       【趋势解读】

       语料体现地域特色。2025年湖南省卷积累与运用试题,以“诗画潇湘,大美湖南”为活动主题,语料涉及张家界山水文字,湖湘文化展板、图片,湖湘文化精神讨论,全方位串联起湖湘地域元素,强化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加大情境任务的真实性。语文实践活动中,创设的小组朗读交流助力文字修改、纠正读音;修改设计展板语病、依据图片写宣传语等系列任务,贴合实际语文学习与应用场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根据情境和任务的特点,考查的语文内容也灵活多样。如2025年考查的语意连贯排序、图文转化写宣传语等。

       【备考建议】

       1.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挖掘身边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各类实践活动让活动成为学习的保障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积累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在这些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


趋势2:古诗文联读

2025湖南古诗文阅读概览

形式

素材

题序

考查内容

考查方式

题型

题量分值

古诗文联读

1课外诗2文(课内+课外)
【甲】《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乙】《出师表》
【丙】《三国志·署书·诸葛亮传》

14

典故

【甲】用典的用意

简答题

1小题4分

15

实词解释

文言文实词选择辨析

选择题

1小题3分

16

断句

选择辨析(课外句)

简答题

1小题3分

17

句子翻译

1句(课外句)

简答题

1小题3分

18

原因探究

【探究性】探究诸葛亮被后世尊崇的原因

简答题

1小题5分

2024湖南古诗文阅读概览

形式

素材

题序

考查内容

考查方式

题型

题量分值

 


课外诗:《农家》

14

把握思想感情

【关联教材】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简答题

1小题4分

文言文群文阅读:1课内+2课外
【甲】《世说新语·言语》(课内《咏雪》)
【乙】《世说新语·雅量》
【丙】《世说新语·雅量》

15

实词解释辨析

选择词语解说不正确项

选择题

1小题3分

16

句子翻译

【搭建支架】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简答题

1小题3分

17

原因分析

【开放性】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简答题

1小题4分

18

结尾探究

【开放性】在《晋书 ·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简答题

1小题4分

       【趋势解读

       考查形式变为古诗文联读。整合课外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变为古诗文联读形式。

       试题的探究性、综合性增强。如第18题“【甲】诗中的“宗臣”是指为后世所尊崇的大臣。请根据【乙】 【丙】两文,说说诸葛亮被后世尊崇的原因。”试题以【甲】诗 “宗臣”概念为纽带,关联【乙】《出师表》、【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要求学生分析诸葛亮被尊崇的原因,作答时,学生需挖掘文本细节(如《出师表》的忠诚担当、《三国志》的智慧功绩 ),进行归纳、推理、概括,既考文言基础(文本理解 ),又考高阶思维(综合探究 )。

       【备考建议

       1.拓展课外文本,培养读文能力:选取与教材文言文主题/人物等相关、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课外古诗词篇目,进行拓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从教材中学到的方法,自主分析文本内容,积累阅读经验,提升对不同文言文文本、课外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进行针对性思维能力训练:①针对人物形象、事件原因等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专项训练。②开展对比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广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趋势3:导向整本书阅读

2025湖南整本书阅读概览

活动主题:“读名著,话成长”交流分享活动

专题名称

篇目

题序

考查内容

考查方式

题型

题量分值

(四)整本书阅读
2题8分)

革命文化
《红星照耀中国》

19

阅读方法

毛泽东同志的成长经历进行专题探究,从阅读方法的角度提建议

简答题

3分

初中教材推荐篇目

20

观点论述

观点1:“我命由我不由天”
观点2:“命运是一根由很多人编织成的绳子”
结合名著中某个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或命运变化阐述自己的观点

简答题

1小题5分

2024湖南整本书阅读概览

专题名称

篇目

题序

考查内容

考查方式

题型

题量分值

(四)名著阅读
2题8分)

革命文化
《红星照耀中国》

19

作品名称、体裁、重大历史事件

【跨学科】八年级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我会选择      ……写成的   作品。该书描述了 ……  等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

填空题

3空3分

古典小说:
《西游记》《水浒传》
《儒林外史》

20

人物形象整体分析

【整本书阅读&搭建支架】中国古典小说善于塑造人物,很多人物形象都是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但从节选的片段中读到的形象往往不及阅读整本书之后全面。请从下面A、B选项中任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说一说读了整本书后对该人物“新”的认识。

简答题

1小题5分

       【趋势解读

       1.专题名称由“名著阅读”变为“整本书阅读”。

       2.创设真实的情境任务,导向会读书,读整本书,能读出自己的感悟。 “读名著,话成长” 班级交流活动为情境,还原学生日常阅读分享场景,让试题有真实 “应用感”。

       任务一:试题改变以往考查“名著知识文常背诵”,而是聚焦“怎么读名著”—— 要求从阅读方法角度提建议,指向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策略。学生需理解 “目录是整本书的框架地图”,结合 “探究毛泽东同志成长” 的目标,思考如何利用目录规划阅读内容,考查对 “阅读方法与阅读目的适配性” 的理解,切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学生 “会读” 而非 “读过” 。

       任务二:关联热门电影《哪吒》的成长话题,打通 “名著—影视—自我成长”。要求用教材推荐名著人物论证观点,引导学生从 “被动接受名著内容” 转向 “主动用名著回应现实议题”,发现名著对 “人生思考” 的价值,让阅读真正 “活” 起来。

       【备考建议

       1.班级阅读分享:在班级中定期组织名著阅读分享会,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喜欢的人物、精彩的情节、运用的阅读方法、策略,读书时的困惑等,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拓宽阅读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成立名著阅读小组,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如探讨《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等。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撰写读书报告:要求学生在读完名著后,撰写读书报告,对名著的内容、人物、主题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趋势4:注重考查高阶思维-信息迁移运用

企业微信截图_17566903721530       【趋势解读】

       该试题考查学生信息迁移运用能力——题目明确要求 “根据本文中的相关内容” 为小语解答疑问,意味着 “东为何代指春” 的答案必须是对文本信息的提炼与整合。这种设计直接考查了学生 “定向提取信息”“将文本信息与具体问题关联” 的能力 —— 学生需要先明确问题核心(“东” 与 “春” 的替代逻辑),再从文中找到对应依据,最终组织成有条理的解答。这道试题以 “真实问题” 为驱动,以 “文本信息” 为依托,以 “思维分层” 为路径,考查了学生信息提取、迁移运用等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较高。

       【备考建议】

       1.阅读方法指导:用 “疑问式阅读” 替代 “被动式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时主动给自己 “提问”:遇到陌生词语,先猜意思,再思考“这个词为什么这么用”“有没有例子能支撑这个用法”。读完后尝试 “用自己的话解释文本中的概念”,训练 “输出能力”。

       2.培养 “逻辑关联” 能力:从 “找信息” 到 “理逻辑”,理解 “信息背后的关联”。

       3.限时练习:①限时完成 “问题→材料关键词”匹配练习,例如给出不同材料和问题,要求 3 分钟内找出对应的依据,提高筛选效率;②选取类似 “依据材料解释疑问/现象” 的题目,设定 5-8 分钟完成,模拟考场节奏。训练的逻辑关联能力,做完后对照参考答案,分析 “是否遗漏信息”“逻辑是否完整”“表达是否精准”,并记录错题原因。


 Ps 

1.下载本文、查看更多中考真题变化及解读、下载新变化趋势题,请点击本页上方返回首页→登录武老师·中考云备考

2.如您还没有账号,请点击本页上方免费试用→扫码添加云备考顾问申请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