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2025中考语文真题变化分析及解读

2025年08月29日 10:08:23 来源:武老师·中考云备考研究院

一、试卷结

题序

2025

2024

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

(共7小题,计24分)

积累和运用

(共7小题,计24分)

综合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共13小题,计46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3题9分)

阅读

(共14小题,计46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3题9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

421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

521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4题12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4题12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2题4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2题4分)

审美表达·展现多彩生活

(共1小题,计50分)

作文

(共1小题,计50分)

1.板块名称有调整:2025年例析与指导样卷(二)样式,改变传统的“积累和运用”“阅读”“作文”知识-能力结构,变为“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综合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审美表达·展现多彩生活”素养结构。整卷整体构建,综合性增强,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总题数减少1道:2025年中考语文整卷总题数由22道减到21道。(文学作品阅读题量由5道减少到4道)

二、试题变化趋势

趋势1:基础部分指向语言运用,综合性、实践性增强

“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2024年板块名称为“积累与运用”)基本延续了去年的题型,难易适中。其中第4题、第7题值得关注。

2025陕西中考4题)语段第①句横线处须加“更”,请说明理由。(第①句青春是两个美妙绝伦的字眼,青年________是一个拨动心弦的词汇。)

【参考答案】该语段的中心句是第②句,表达的重心是“青年(年轻人)”。第③句称赞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不同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①句加上“更”,前后两个分句构成递进关系,强调“青年”,因此与后两句表达的重心一致。

       【趋势解读】该试题考查学生对复句句间关系的分析。设题反套路,没有让填写关联词,而是直接给出关联词,让学生说明理由。试题将关联词语的考查嵌入完整语段,学生需通过 “瞻前顾后” 的文本解读,理解 “更” 在衔接上下句、推动论述层次中的功能,体现 “语法知识服务于语用表达” 的命题理念。学生需拆解 “更” 所承载的 “概念层级递进”(青春→青年)、“情感程度加深”(基础描述→价值强调)、“论述结构衔接”(引出后文青年的时代意义)等多重逻辑关系,体现对因果推理、层次分析能力的考查。

       【备考建议】

       教学导向:对接 “语言运用” 的新课标理念

       1.反拨机械语法教学:试题暗示教学应摒弃死记硬背模式,转而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会其表达功能。从2023年开始呈现出这样的导向:变裸考知识为和文本、语境、情境结合的越来越密切。

       2.强化 “语用—思维” 联动训练:试题要求答案兼具 “理由说明” 的逻辑性与 “语言表达” 的条理性,这提示教学需注重 “分析—阐释”能力的培养。

2025陕西中考7题)【追求光华】学校拟开展革命英烈纪念活动,栏目四《星火》要刊载祭扫仪式誓词。

请从下面的名著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革命人物作为素材,完成撰写任务。(3分)

《红岩》   《可爱的中国》

【参考答案】第一层级:内容较单薄,能写出革命人物,表达学习的决心。

示例一:江姐,您在狱中历经酷刑,宁死不屈。您是无数革命先辈的代表。我在此宣誓:一定传承你们的精神,努力进步!

示例二:方志敏,您作为革命先辈的代表,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可爱的中国》。我们定会传承你们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

示例三:胆识过人的许云峰、坚贞不屈的江姐、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我们向你们宣誓:我们永远心怀祖国,勇往直前!


第二层级:内容较充实,能结合革命人物及其精神,表达学习的决心。

 示例一:江姐,您是“红岩精神”的代表,在狱中历经酷刑,宁死不屈。“红岩英雄”是我们的精神楷模。我们宣誓:一定会传承你们的精神,努力学习,勇往直前!

示例二:方志敏,您把老一辈革命者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浓缩在《可爱的中国》里。今天,我们庄严宣誓:传承你们的精神,淬炼品质,担负使命!

示例三:“红岩英雄”许云峰、江姐,渴盼“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你们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将激励我们刻苦学习,发奋图强!


第三层级:内容全面深刻,能结合革命人物及其优秀品质,联系自身实际,表达传承革命精神的决心,有文采。

示例一:“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姐,您所代表的“红岩精神”——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及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将永远熠熠生辉。在此,我们庄严宣誓:传承你们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

示例二:方志敏,您用高尚的品德谱写的一曲革命者之歌——《可爱的中国》,代表了老一辈革命者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们许下青春的誓言:今天,我们风华正茂;明天,我们挺膺担当!

示例三:无论是胆识过人的许云峰,还是沉着冷静的江姐,或是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你们都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今天,我们面对革命先烈,许下青春的誓言:心怀祖国,勤奋学习,不负时代使命!

       【趋势解读】该试题创设了“学校拟开展革命英烈纪念活动”的情境,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撰写祭扫仪式誓词。基于此学生应从给出的名著中选择自己熟悉的革命人物,再结合人物相关事迹、人物精神品质,自身阅读体验及认识等角度撰写誓词。该试题考查以 “誓词创作” 为支点,撬动了 “名著理解 — 语言运用 — 价值建构” 的三维考查,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它让革命人物从书本中 “走出来”,成为可感知、可追随的精神榜样,同时让学生在写作中完成 “从读者到传承者” 的身份转换,实现了 “考试评价” 与 “育人目标” 的有机统一。

       【备考建议】

       1.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言行分析—精神品质提炼—当代价值迁移”的路径解读经典。例如,分析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 “饥饿的威胁” 与 “理想的丰满” 的矛盾,理解信仰的力量。

       2.名著教学可创设情境,设计“誓词创作”“家书仿写”“剧本改编” 等任务,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内化精神价值。

       【全国视野】

12025江苏连云港15题)市革命纪念馆正在招募“红色小讲解员",你以“读《红岩》,我与小萝卜头同呼吸”为题录制视频参加征选,请从小萝卜头对你的影响和小讲解员的使命两方面分享视频讲稿。(4分)

22025山东省卷6~8题)任务三:“青春永进·中国常新”话剧排演

畅读文学经典,跃动话剧舞台。与作者和人物对话,汲取青春奋进的力量。你和话剧社的同学们准备从下面四部作品中挑选一部排演。

《朝花夕拾》  《简·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红星照耀中国》

作为话剧社社长,排演前你查阅了一些资料做准备。

资料一:

  走进《联大往事》话剧彩排场地,热闹而紧张的氛围扑面而来。舞台上,演员们全情投入,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反复琢磨,力求精准还原西南联大时期的风貌与精神,导演神情严肃,不时叫停表演,从舞台走位到情感表达,对诸多细节提出指导意见。剧务精心设计舞台布景和道具。演员们和工作人员都鼓足干劲,为正式演出做最后的冲刺。

 (选自“掌上春城”)

资料二:

  谈及贯穿《大道更光》全剧的关键词时,“传承”是演员们不约而同的答案。小谢说,“在剧中是对历史的传承,而到了剧外则是对前辈精神的传承”。

  “从最初的模仿演绎到后来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仰,科学家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也让我们有勇气坚定走向科研之路。”小陈告诉记者,毕业后不论是选择加入企业,还是选择进入研究所,自己都会像剧中的主人公一样,“坚持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城”。

 (选自《中国青年报》)

6.首次排练前,你根据资料一和资料二给自己的启示,向话剧社全体同学做了即席讲话。请写下讲话内容。

7.你和同学们从上面的四部名著中选定了一部排演。为突出人物形象特点,请为表演的人物设计一件道具,并简述设计理由。

8.通过名著研读和话剧排演,同学们发现:有的人遭遇人生厄运,坚韧不屈,抗争命运;有的人身处时代洪流,观察并记录时代变革;有的人在积贫积弱的社会中觉醒,探索出路,指引方向……

请从四部名著中选择一位作者或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任选一角度,说说其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成长变化。

趋势2:设问关联教材—材料互证分析

2025陕西中考8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强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稼先的哪些表现,证明了他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请结合【材料二】,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①邓稼先从1958年开始投身祖国国防事业,深入戈壁,隐姓埋名,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做着惊天动地的事。他是埋头苦干的人。②他矢志不渝,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为筑牢国家安全基石,一干就是28年。他是拼命硬干的人。③他热爱祖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临危受命,坚守诺言,为祖国成功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他是为民请命的人。④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不计个人得失,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为党和人民的国防事业奉献终生。他是舍身求法的人。

       【趋势解读】该试题考查信息的互证与比较。试题将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经典论述与邓稼先的具体事迹勾连起来,关联教材文本内容,来解决问题。这展现了 “经典文本—现实人物—精神传承” 的立体考查逻辑,于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作答时,学生首先要理解“中国的脊梁”表现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其次,能将邓稼先的表现与之分别对应。核心考查文本细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匹配能力。

       【备考建议】2025年全国中考真题中多个地市也体现这种理念,老师复习备考可以参考借鉴,拓宽视野:

关联维度

细分角度

2025全国典例

维度1:素材关联教材

与教材同作者

2025四川眉山、江苏连云港、河南

关联教材人物/作者

2025江西、陕西、湖北省卷 活动二:(二)

关联教材补白

2025江苏苏州

教材知识(朗读)

2025成都A卷四题

维度2:主题/情境任务关联教材

关联“活动·探究单元任务设计

2025重庆17~20题

活动主题关联“综合性学习”

2025重庆6题、四川泸州5题、云南7-8题、山东烟台1-4题

维度3:设问关联教材

引用教材观点:印证分析

2025四川乐山21题、陕西8题

教材补白知识:语言实践

2025江苏苏州14题

教材目录/导读:拓展探究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25题

课后习题示例:答题支架

2025贵州20题

教材篇目:比较阅读

2025四川广安8题、黑龙江绥化25题

课文选段

拓展表达
(联系实际谈看法、收获、启示、影响)

2025黑龙江龙东25题、云南23题

迁移运用

2025河南、湖北省卷15题、成都A卷四题

信息提取概括

2025吉林省卷18题

具体试题见“武老师·中考云备考”,具体操作如图

企业微信截图_17563545862486趋势3:文言文实词搭建支架

2025陕西15题)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课内迁移法:陈康肃公善射

1)____________

再冠军,封去病为冠军侯

成语推断法:勇冠三军

2)____________

去病既侯三岁

语法分析法:去病[既]侯〈三岁〉。

3)____________

斩其欲亡者八千人

查阅字典法:①逃跑,逃亡。②失去,丢失。③灭亡,消失。④死。

4)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擅长,善于 (2)位居第一 (3)做(冠军)侯 (4)逃跑,逃亡

       【趋势解读】试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改变以往填空的形式,搭建支架,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难度降低。

       【备考建议】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迁移运用。

趋势4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形式灵活

·首次考查句读

2025陕西19题)秋瑾《满江红》的另一版本,画波浪线部分是有一处顿号的。请你在恰当的位置(方框内)标出。

□将侬□强派□作□蛾眉

【参考答案】19.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趋势解读】古诗鉴赏试题题量分值不变,但每小题的分值由原来的“2分+2分”变为“1分+3分”。

       19题以 “标点标注” 为微切口,综合考查对词句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既考查了具体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抵达诗词的精神内核。作答时可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①理解词句语义:先准确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这句的含义,“苦”是“苦恼” 之意 ,“侬”指“我”,“强派”即“强行指派”,“蛾眉”代指女子。明白整体语义是表达自己不愿被强行当作普通女子,有助于判断顿号位置。②依据节奏与情感:从词的朗读节奏和所表达的情感来判断。词的朗读有一定节奏韵律,且此句蕴含着秋瑾对自身被传统观念束缚的愤懑之情。“苦将侬”表达苦恼情绪,稍作停顿,其后“强派作蛾眉” 连贯表达被强行定义为女子的无奈,所以在“侬”后停顿更合适,即应加顿号于此。

       【备考建议】

       1.明确诗词语义:要求给诗词划分停顿或朗读节奏类题目,首先要逐字逐句理解诗词含义,把握诗词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等。

       2.分析节奏韵律:考虑诗词的朗读节奏和韵律特点。不同体裁的诗词有各自的节奏规范,如词有特定的平仄格律和句式节奏。通过朗读感受词句的停顿、舒缓之处,符合诗词节奏韵律的停顿更恰当。

       3.结合情感表达:根据诗词所传达的情感来判断。情感的起伏、转折处往往需要适当停顿,如情感激昂时朗读节奏需紧凑,情感舒缓或转折时需停顿,朗读节奏和停顿要契合这种情感变化。

       4.参考同类诗词:若对某句诗词的停顿位置或朗读节奏不确定,可以联想同体裁、同作者或风格相近的诗词,借鉴其中类似句式的情况,辅助理解做出准确判断。

       5.综合判断作答:将诗词语义、节奏韵律、情感表达、同类迁移等方面的分析综合起来,做出合理判断,准确划分停顿或朗读节奏,完成作答。

·比较阅读新考法

2025陕西20题)下面哪一项,能表现词人秋瑾的“英雄胸襟”?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A.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B 理由: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誓死投身革命、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

       【趋势解读】该试题考查情感内涵分析。该试题以选择的方式,要求学生将秋瑾的“英雄胸襟”分别与辛弃疾的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与秋瑾的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进行比较分析。 作答时,首先要理解秋瑾的“英雄胸襟”、其次要理解AB两句词内容及情感 ;最后将“英雄胸襟”分别与AB句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内涵一致项,并阐明理由即可。

       【备考建议】聚焦古代文人志士的精神内核,开展主题专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比较、分析等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古代文人志士的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