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变化: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新增)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生物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教学设计与实施、教材编写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学业质量描述
基于真实的生物学问题情境,描述生物学现象或与生物有关的特征,运用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解释产生特定生物学现象的原因,分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针对生物学相关议题进行科学论证与合理决策,并尝试探究生命活动过程、人体健康、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初步形成从不同生命观念的视角认识和分析生物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基于证据、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科学态度和健康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责任担当。
在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识别人体结构,描述其发生的变化;根据生理指标等方面的检测结果,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分析,推测产生特定病症的可能原因;从机体生理功能稳定、经济成本、社会伦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尝试提出可能的疾病预防或治疗方案;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学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鉴别与疾病治疗、营养健康有关的传言或伪科学,主动传播生命安全与健康生活的观念和知识。
在与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如粮食生产、水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物材料应用等,运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生物进化等生物学概念,确定生物资源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结合研究结果,运用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等生命观念,分析生物资源生产或应用等社会性科学议题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认识到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缓解生态压力、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与生物和环境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如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防治等,识别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分析其作用;运用进化与适应观和生态观分析生物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结合有关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结果,分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变化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相关的生态学问题,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等方面,尝试提出研究思路或可能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展现生态文明观念。
在与生物技术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如人体生理指标的智能监测产品、转基因技术、利用人造器官治疗疾病的新技术等,分析相应技术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运用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数学、技术与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尝试提出生物技术产品的设计或改进方案;尝试从技术进步、个体生存、种群延续、生态安全、社会发展和伦理等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技术的前景及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