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2024版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修订思路和修订的重点内容

2025年08月16日 10:08:52 来源:武老师·中考云备考研究院

 第一部分  总体修订思路 

一、新教材修订的基本依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企业微信截图_1754902680591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3.《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4.课程标准与一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文件。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二、新教材修订的理念和思路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教材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同时,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和批判。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有人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这是不对的。

2.坚持一体化编排教材内容

       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用立德树人总目标统领学段教学目标,按照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编排教材内容,着力解决内容的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材的系统性、层次性,加强与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的内容比对,发挥横向配合、协同育人作用。

       材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教材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主题内容,强化教材设计的整体性

企业微信截图_17549043949068

3.坚持内涵式发展提升教材质量

       落实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增强效果的原则,提炼教材内容,突出主题主线。

       注重单元导语、正文和栏目等基本要素的有机联系,形成合力,强化教育重点,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4.坚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目标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具有导向性、整体性、时代性的特点,是近年来的热点理念。

       围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精选具有时代特色的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创设典型情境,注重自主探究,提升教材的生动性和适宜性,引导学生从了解国家发展大局和身边变化中坚定“四个自信”。


 第二部分  修订的重点内容 

1.系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采取集中讲述和分散融入的方式,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要求:九年级上册集中阐述,其他册次分散融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七年级下册专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

       八年级上册专设“社会生活讲道德”一框。

       其他册次采取融入方式,通过思想阐释、名言警句、经典故事等形式,讲述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坚定文化自信。

       丰富和充实革命传统教育内容。

3.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进一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求。

       九年级上册第九课专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框,讲述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共同”、“四个与共”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之本。

4.加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八上第十一课、第十二课)

       讲述习近平强军思想,强化国防教育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军强才能国安”,集中讲述人民军队的性质、光辉历史、与人民的关系、在新时代的任务,阐释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

落实国家安全教育要求。

       八年级上第十课“国家利益至上”、第十二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集中阐释。

5.加强劳动教育

       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彰显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专设“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一框,讲述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事迹,让学生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懂得职业不分贵贱,树立尊重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意识。

6.弘扬科学家精神

       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科学教育的要求。

       讲述我国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追求真理的事迹,引导学生以杰出科学家为榜样,争做未来科学家。

       七上:钱学森、袁隆平、程开甲、华罗庚;

       七下:林巧稚、童第周、于敏、李保国、“两弹一星”先进群体等。

7.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系统讲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欺凌与侵害等。

       七年级“珍爱我们的生命”“焕发青春活力”等。

8.加强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

       八年级下册为法治专册,讲述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并专设“建设法治中国”介绍习近平法治思想。